总等电位连接的主要目的不在于缩短保护电器的动作时间,而是使人所能同时触及的外露导电部分和外部导电部分之间的电位近似相等,即将接触电压降到安全值以下。人工接地装置的布置应使接地装置附近的电位分布尽量均匀,以降低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保证人身安全。
常见的接地极有两种材质:铜包钢接地极和锌包钢接地极。如果自然接地极的电阻能满足要求并不对自然接地极产生安全隐患,在没有强制规范时就可以用来做接地极。接地极又称接地体,是与土壤直接接触的金属导体或导体群,分为人工接地极与自然接地极。
沟槽开挖:根据设计图要求,对接地体(网)的线路进行测量弹线m 的沟槽,沟顶部稍宽,底部渐窄,沟底如有 石子应清除。安装铜包钢接地棒时常见的两种连接方式,分别为放热焊接和物理连接,物理连接就常用到接地紧固夹,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铜包钢接地棒卡子。
接地极图
人工接地体可采用水平敷设的圆钢、扁钢,垂直敷设的角钢、钢管、圆钢,也可采用金属接地板。铜包钢接地棒与铜包钢接地极虽然就一字只差,所以很多人都认为这两种产品没有很大的区别,在使用时也经常混为一体,其实这是这是错误的,这两种之间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避雷网分明网和暗网两种,暗网格越密,其可靠性就越好,网格的密度应视建筑物的重要程度而定,重要建筑物可使10m×10m的网格;一般建筑物采用20m×20m的网格即可,如果设计有特殊要求应按设计要求去做。
接地极图
井下主接地极应用耐腐蚀钢板制成,其面积不得小于0,75m2、厚度不得小于5mm;局部接地极用两根长度不得小于1m、直径不小于22mm的镀锌铁管,每根管子上至少要钻10个直径不小于5mm的透孔,两根铁管均垂直于地面(偏差不大于15°),并必须埋设于潮湿的地方,两管之间相距5m以上,垂直埋深不得小于0,75m;如接地极周围比较干燥,应用砂子、木炭和食盐混合物或长效降阻剂填满;砂子和食盐的比例,按体积比约6:1。接地系统分为TT系统、TN(TN-C、TN-S、TN-C-S)系统、IT系统。遇坡顶瓦屋面,在操作时应采取措施,以兔踩坏屋面瓦。直流地、交流地和安全地虽然最后都接在地桩上,但并不意味着各种地之间可以随意连接,也应按照上述要求在其未接入同一地桩之前彼此应保持严格的绝缘。
接地极图
接地极和土壤的接触面,由于接触可能不良,夯实不够,土壤干燥或冰冻,以及导电率不良等原因,是按地系统中最关键的部位。接地极是埋设在地下的接地装置,接地母线是连接接地极和设备等的连接线。防雷接地装置部分概念:雷电接受装置:直接或间接接受雷电的金属杆(接闪器),如避雷针、避雷带(网)、架空地线)。
下列地点应装设局部接地极: 1)采区变电所(包括移动变电站和移动变压器), 2)装有电气设备的硐室和单独装设的高压电气设备, 3)低压配电点或装有 3 台以上电气设备的地点,4)无低压配电点的采煤工作面运输巷,回风巷,集中运输巷(胶带运输巷),以及由变电所单独供 电的掘进工作面,至少应分别设置 1 个局部接地极, 5)连接高压动力电缆的金属连接装置。直流接地极阳极附近发生析氧反应,附近的土壤存在着大量氧气,且不断有补充和增加,直至到含氧量饱和析出。对接地线(连接主接地极的接地母线)电气设备的外壳与接地母线或局部接地极的连接,应采用截面不小于 25 mm2 的铜线)接地母线主接地极的连接要用焊接,无条件时,可用直径不小于 10 毫米镀锌螺栓加防松装置拧 紧连接。对移动变电站高压或低压装设(检漏),综保检漏保护装置,都必须装设辅助接地极,每台设备均必须用独立的连接导线与接地网直接连接禁止将几台设备串联接地,也禁止将几个接 地部分串联。
接地极图